31岁,他赴北京学习起搏器植入技术。随后,在科室大力推广。54岁,他的患者遍布温州地区,他还带出两名专攻该技术的医生。他就是温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建华。
从业30年的张建华用23年深耕起搏器植入技术,并靠细心、耐心做好每一名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的“保养工作”。心脏起搏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是一种能产生脉冲电流以刺激心脏,使其兴奋并心脏搏动的电子仪器。因此,他笑称自己是一名工作在心内科的“电工”。
强自身带团队,特设“程控”门诊
用专业与口碑“圈”粉无数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起搏器植入技术风头正盛。而当时,温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该技术是零。1998年,31岁的张建华刚刚通过主治医师的评定,他敏感地捕捉到了这股浪潮,提出了外出进修的申请。后在医院以及科室的支持下,张建华去北京阜外医院学习了一年。回来之后,他将所学在科室积极推广,在共同努力之下,科室开始开展起搏器植入术、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等先进技术项目。
这次的学习也让张建华确认了自己未来主攻的业务方向。他笑着说,自己性子比较慢,可能更适合这种精细活儿。这一“深挖”,便是23年。起搏器要陪伴患者一辈子,所以在植入之后还需要定期对起搏器进行检查,专业术语称之为“程控”。张建华在起搏器“程控”方面狠下功夫,既是医生又是“工程师”。在张建华看来,起搏器植入身体之后,相当于人的第二个心脏,一旦出问题,是致命的,因此容不得半点马虎。每周四上午是张建华特设的“程控”门诊时间,专门为患者解决起搏器的维护问题。前段时间,60来岁的林先生挂了“程控”门诊,他植入起搏器一个月,发现走路过快时有吃力、胸闷等情况。张建华帮林先生调节了起搏器功能,告诉他先去附近走走,看看是否有改善,半个小时后再回来。经过参数的调整,林先生感觉好多了。“所以‘程控’并非简单地保证起搏器的使用质量,更多时候需要让这个机器更具‘人性’,让它适合患者。”
“亲戚介绍来的”“朋友推荐的”,这些年,这样的患者越来越多。靠着口口相传,张建华的患者从市区到温州地区再到浙南地区。有的患者甚至在他这里已经装了3次起搏器,来自苍南70来岁的吴女士就是其中之一,从2001年装第一个起搏器开始,换装、维护,她每次一定要找张建华。
不开特需门诊,坚持基层坐诊
用真心服务每一名患者
上周,50来岁的黄先生被确诊为冠心病,后续给予药物治疗。黄先生是张建华在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时接诊的患者,因为当时基层医疗机构没有相应的检查设备,张建华建议黄先生到院做进一步检查。
每周三、周六上午,张建华固定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周六是自己的休息时间,这样的坐诊他已经坚持了9年。这9年来,他已经拥有了一批“铁粉”,熟到不少患者一过来直呼其名。每次,张建华都笑笑,说一句“来啦”。
有门诊时,通常早上7点40,张建华就会“上岗”,中午经常到12点多才能“下岗”。有时候甚至下午的门诊时间都开始了,他才结束上午的门诊。“因为不少患者都是大老远赶来的,所以能加号尽量给加。”张建华说,本来半天预约的号有30来个,他基本上要看50来名患者。张建华是医院没有开特需门诊的其中一名主任医师,目前,他最贵的挂号费是22元。不开特需门诊,张建华想为患者省些费用,他说,平时挤挤个人时间,把挂了号的患者都看好,也就不需要什么特需门诊了。
从2019年到2021年,连续3年的除夕夜,张建华都在医院抢救患者。2019年是一名重度心衰患者,2020年是一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021年是一名频发室性早搏的新生儿。为了更快速抢救,张建华搬到了离医院几分钟路程的地方。每次电话响起,他一边布置工作,一边以最快速度往医院奔。
“医学是科学,有许多难以克服和治愈的疾病。但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我就会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张建华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