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在女性疾病中,有二分之一属于妇科病。三八节前夕,针对20岁至50岁女性,温州市人民医院妇科首次公布妇科疾病健康大数据,推出女性常见妇科疾病排行榜。大数据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成20岁~50岁中青年女性常见妇科疾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就诊率也逐年上升。
子宫内膜异位症盯上少女
成女性生育力“破坏者”
根据温州市人民医院大数据显示,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明显上升,达10~15%,已占妇科疾病手术的30%~40%以上,其中70~80%的患者受疼痛症状的困扰,而30%~40%的患者合并不孕。
温州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陈育梅介绍,子宫内膜异位就是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地方。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为良性疾病,却是怪病,是个复杂的,甚至有些扑朔迷离的疾病,是个遗传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激素依赖性疾病和器官依赖性疾病。
在门诊中,陈育梅发现,由于早期诊断困难,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都是遭受多年的盆腔疼痛,却因为没有得到明确诊断而辗转就诊。根据门诊统计发现,平均每个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诊断从发病到诊断,延迟就诊7~10年。
她提醒,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女性生育力的破坏,应重视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对一般药物无法控制的慢性盆腔疼痛的青少年女生,行腹腔镜检查后发现50%~75%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少女初潮后,有4%~17%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慢性盆腔疼痛的女孩,其中25%~38%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治疗上,良性子宫内膜异位症需要长期管理及随访,控制症状,保留生育力。手术治疗上需要个性化方式,一般采用微创手术。
温州市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潘琼慧介绍,患痛经的女性一定要定期随访,因为痛经有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个表现。她提醒,一开始来月经就痛经的女性,如果服药无效,应尽早看专科医师,以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
如何有效缓解痛经?潘琼慧根据多年妇科门诊经验,给大家分享几个小妙招:
1.热敷:比如暖宝宝、热水袋等敷在小肚子上,当然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
2.短效避孕药:短效避孕药需要长期吃才能缓解痛经,尤其适合月经不调或长痘痘的女生。
3.止痛片:很多人担心止痛片吃多了会有副作用,但其实一个月吃止痛药也就两三次,每次就小几片,所以其实一般不会有太大影响。
4.怀孕:怀孕期+哺乳期,对于长期遭受痛经折磨的女性来说,这将是一个长达1~2年的“无痛悠长假期”。
5.中成药:一些专门针对痛经的活血化瘀止痛的中成药对于痛经也有良好的效果。
产后女性易患盆底功能障碍
有些尿频要去看盆底专科
尿频是成年女性中一个非常常见的症状,其实这正是盆底功能障碍的一大表现。温州市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陈聪介绍,她在妇科门诊中经常碰到这样的病人。
周女士是一名办公室白领,平常工作紧张,压力大,有时候一忙起来就停不下来,没空喝水,也很少上厕所。可这1个月来周女士觉得不太对劲了,每次上厕所都有尿不干净的感觉,拉完没一会儿就又想去,每次尿量又不多,苦恼的是晚上睡一半还会被尿意憋醒,一晚上要起来3、4次,严重影响了她的睡眠。她以为自己是尿路感染,去药店买了些清热解毒的药,吃完尿量是多了点但尿频和夜尿没有改善。
她来到陈聪的门诊后,经检查,发现她患的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肌肉痉挛引起的膀胱过度活动症。经过积极治疗后,周女士尿频的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陈聪介绍,尿频的机制比较复杂,有精神心理因素的,有膀胱器质性因素的,也有盆底功能障碍引起的。如果尿频已经影响了正常生活,一定要积极到医院就诊。有些患者会反复去泌尿外科就诊,如果经过泌尿科的治疗,症状没有得到缓解,请一定要去盆底专科看一看。
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女性,由于在孕育过程中,盆底组织长时间受到胎儿的压力,都会出现盆底肌肉韧带的松弛;再加上年龄增长、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了腹压的诱因,慢慢也会发生盆底功能障碍。
陈聪提醒准备怀孕的女性,一定事先做好盆底功能评估和修复。此外,已育和30岁以上女性都应尽早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其中,提肛运动是盆底肌康复的最基本方式。
健康提醒
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推荐做盆底肌肉训练——凯格尔锻炼,能有意识地对肛提肌群进行自主性收缩锻炼,以增加尿道、阴道及肛门的阻力,增强尿控能力,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显著作用。
方法
1.排空膀胱,找准盆底肌的位置;
2.平躺下来,将手放在身侧,调整呼吸至完全放松;
3.集中精力收紧盆底肌,保持其他部位肌肉的放松。每次收紧不少于3秒钟s,然后放松,连续做15~30分钟,熟练后逐渐延长收放时间,并增加收放次数。每日进行2~3次,至少坚持2~3个月以上才会有明显效果哦。
4.如果你对这个动作比较困惑,请到盆底专科门诊让医生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