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并用,做好医生
温州市人民医院针灸推拿科 胡建锋
古人云:医乃仁术。时常庆幸自己能从事医生这个职业,因为除了和其他职业一样能养家糊口之外,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重复着救死扶伤的善举。但医生这个职业比其他职业更难,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我们面对生命,需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持重之外,还要仁心、精心、爱心并用。这样,才能做好医生。
以精心担当重托
对于病人而言,任医如任将,皆性命之所托。精心于医术,提高我们的治病能力,做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是我们每个从业者追求的目标。
历来医家对于医术的都非常重视,孙思邈提到的“搏及医源、精勤不倦”,张仲景提到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都是他们对医术孜孜不倦追求的写照。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不能像其他行业,可以延时解决和允许犯错误。如老师在课堂遇到学生的问题没有回答或回答不完整,可以先回去查资料后下次回答。也不能像生产车间里,造了个次品或废品,可以重新回锅回炉。医生面对的是生命,需要我们在任何时候拿出对病人最及时、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手段,容不得半点闪失。现今社会,医学知识日新月异,除了循古之外还需创新,需要掌握最新的医学技术,对技术追求的动力迫使我们不断学习。另外现代医学的学科分界越来越细,更是需要我们的医学知识能更加全面,既要重视点,又要重视面。我们专科的新医生每每看书,都觉得需要看的很多,中医基础、针推、伤科、神经科、小儿科都要涉猎,解剖的、经络的、穴位的、生理病理的都要知晓。就是这样的不停学习,年复一年,慢慢地形成了医生的一生。但毋庸置疑,唯有如此,才能心怀坦荡地面对患者、才能心有底气地面对患者。
在一次下乡期间,有位老人,每次都要徒步走过2小时的山路来到镇上就诊,1小时的治疗后,他还得步行2小时回家。山路崎岖,没有通车,但是三叉神经剧痛使得他不得不来就诊。面对他的情况,我们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治好他的病痛,只恨自己的医术不够好,不能一次就治愈他。日常繁琐的门诊工作中,来的都是慢性腰腿痛的病人,枯燥而单调,但是每每想到他们是停下工作,不顾路途遥远,不顾交通拥堵、不顾停车不便来就诊的病人,面对无限信任的目光,满怀希望的眼神,乃至虔诚的信仰,医生能够草草了事吗?不能,医生只有用精益求精的心,才能担当得起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用仁心抚慰心灵
孙思邈说过: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果没有仁心,就不会有对生命的敬畏。面对患者的疾苦,就会淡漠甚至冷漠,失去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操。在治病的过程中就会有随随便便的想法,我治得好你的病是你的幸运,治不好也无所谓;临近下班时间,会草草了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时常反问自己,如果这个病人是自己的亲人,你会怎么样做?曾经有个脊椎侧弯的小朋友,父母带着他来看病,他们已经看了不少医生,孩子垂头丧气,大人诚惶诚恐,了解了过多的“不良后果”之后,弥漫于他们中间的只有焦虑和沮丧。我们很能体会父母心中的那份难受,但是孩子的病情还不足以让他们这么悲观。每次治疗的同时,需要做的就是分析病情,解释一些最新的专业观点,再教他们平时的保养、锻炼姿势。一段时间后,小孩子的脊椎侧弯恢复得不多,但是家长的担忧大大缓解,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正确的保养姿势,使他们都充满信心,担忧源于无知。
病人躯体的疾病,往往夹杂着心病。唯有仁心先行,对病人满怀同情心才能以患者为中心,从医身到医心,这样才能真正为病患解除痛苦。
以爱心关爱病弱
行医为民,还需了解民之困顿,给予不同的照顾。病人固然都有病痛,但解决病痛的方法须得他力所能及。由于金钱、时间的限制,我们采取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好,但是病人未必能配合好。慢性腰腿痛患者,需要我们设身处地地为他的工作制定调养姿势,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法。临床工作中,满怀爱心地向他们进行健康宣教,预防腰腿痛的再次发生,要比治病更加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前阵子,远房叔叔痔疮发作,因为家境困难,在求医的过程中,除了排队住院等困难之外,时时要考虑经济因素,求医过程很是纠结和困难。主治医生了解之后,在用药、手术方面时时为患者经济情况考虑,使患者感受医生之爱心。医生的好,他时时挂在嘴上,感激涕零。医生看好了病又赢得了口碑,患者也减少因病致贫机会,则会真正体现患者至上的精神。
爱己之心,推之于人,面对的病患的弱势群体的时候,爱心更有意义。虽然患者可能因为无知而执拗、因为焦急而无礼,但我们须时时记得他们是来看病的,是来求医的,是来解除病患的。
行医之难,难在用心;行医为民,贵在用心。让我们“三心”并用,做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