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大众健康
入园体检转氨酶高,3岁宝宝竟是罕见“铜娃娃”!

作者:党政办 来源:党政办 发布时间:2022/4/11 0:00:00

    3岁的康康(化名)原计划今年上幼儿园,因入园需要,来温州市人民医院儿保科体检,结果却提示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正常值(220U/L),于是建议住院做进一步诊治。入院后体格检查发现孩子存在肝肿大,其他无明显异常发现。

    宋显相医生临床经验丰富,既往就见识过多例因入学体检发现转氨酶高而最终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例。当天下午查房指出,患者年龄小,体检发现谷丙转氨酶升高,临床无明显症状,需特别注意肝豆状核变性疾病可能,应查血清铜蓝蛋白做初步筛查。果不其然,血清铜蓝蛋白报告明显降低,复查后仍是明显降低,查24小时尿铜含量偏高,进一步继续完善基因检查,最终基因报告确诊了康康患有一种叫做“肝豆状核变性”的遗传代谢性疾病。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也称Wilson病,是一种由基因异常导致细胞铜转运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病,患病率为1/2600~1/30000,携带者频率约为1/90。

    该疾病的致病基因为ATP7B基因,其编码的ATP7B蛋白的功能主要是负责铜转运。当基因突变产物ATP7B因结构改变使功能减弱或丧失时,不能将多余的铜离子从细胞内转运出去,导致铜离子在细胞内或细胞膜上滞留,最终引起铜蓝蛋白合成不足以及胆道排铜障碍,使铜离子大量蓄积于肝、脑、肾、骨关节、角膜等组织和器官而致病。因该疾病的患者铜代谢障碍,身体含铜水平高,因此也被称为“铜娃娃”。


有哪些临床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肝脏损害、神经精神表现。

    肝脏是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铜蓄积的初始部位。肝脏铜蓄积有几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包括无症状的生化异常和脂肪变性、急性肝炎和急性肝衰竭、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

    神经系统表现多种多样,可能非常轻微,也可能快速进展,表现为构音障碍、肌张力障碍、震颤、假性硬化、帕金森综合征等。

    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常常出现行为异常和精神症状,包括抑郁、人格改变、行为不恰当和易激惹。

    眼部表现为角膜色素环(K-F环),是肝豆状核变性的典型特征。

    其他表现也包括肾脏结石、骨关节病、心肌损害、肌病、溶血性贫血等。


如何进行诊断治疗?

    诊断方面包括特定生化检测(包括血清铜蓝蛋白、尿铜和肝铜)、临床表现(K-F环、肝脏损害和神经精神表现等),以及ATP7B突变的分子检测。

    大多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5-35岁确诊,一旦确诊,需要早期治疗、终生治疗、终生监测。对于无症状患者,推荐用络合剂和锌制剂治疗,定期监测肝生化指标和24小时尿铜。有症状患者应接受络合剂治疗直到病情稳定。患者通常需要6个月至5年的较高剂量治疗,之后可过渡到维持治疗。如果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通常是致残或致命的。铜在肝脏内蓄积最终会导致肝硬化;在神经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神经系统病变可能进展至严重肌张力障碍、运动不能及精神行为异常。大部分患者死于肝病(肝硬化或急性肝衰竭),而其他患者则死于进行性神经系统病变的并发症。对于暴发性肝衰竭或络合剂治疗无效的严重肝病患者,需要肝移植治疗。


    针对这个孩子,我们要求长期服用锌剂,并且应避免食用富含铜的食物,特别是贝类、坚果、巧克力、各种豆类及其制品、蕈类(香菇及其他菌菇类)和动物内脏,并且门诊长期随访,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24小时尿铜等。


    肝豆状核变性是少数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性疾病之一,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若能早期诊断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病情可获有效控制,甚至获得接近正常人的寿命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