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造成人们日常所说的“老烂脚”的常见原因,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症状及体征
1. 轻微主诉期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等。
2. 间歇跛行期
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大腿或小腿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
3. 静息痛期
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尤其是夜间疼痛更加剧烈,不得不采取曲膝抱足的姿势,夜不能寐。
4. 组织坏死期
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多由轻微的肢端损伤诱发,最初是足部出现小溃疡,继而发生坏死并逐渐向上扩展,最高可以发展到整条下肢。
哪些人容易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如下: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膜的损伤,导致血管内膜脂质浸入与沉着。
2.高血脂:高血脂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形成斑块。
3.糖尿病: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佳可加速动脉硬化闭塞的进程,并且使病情更为复杂。
4.吸烟:破坏血管内膜,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5.年龄:动脉硬化绝大多数于50岁后发病。
6.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中含较多饱和脂肪酸,吃过多糖类都可能会造成高胆固醇、高血脂,这些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7.男性: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也较早。
治疗
1.无症状的下肢动脉狭窄的病人
应严格控制吸烟、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容易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并密切留意肢体的症状变化。
2.间歇性跛行的病人
在控制各种危险因素的前提下,应通过系统的功能锻炼、适当的药物治疗和血管血运重建手术,改善运动能力,避免病情加重。
3.下肢严重缺血病人
目标是减轻疼痛、预防肢体坏死和截肢、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病人需要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还需积极抗感染,并治疗心、脑、肺、肾等脏器的功能不全。
手术治疗方法
1.血管旁路手术
又称“搭桥手术”,就是将一根人工血管的两端分别与闭塞段的两端相吻合,在闭塞血管旁边重建一条新路,使血液绕道人工血管而向远端灌注。这种手术疗效确切,但要做两个大切口,有一定创伤,且会破坏一部分已经形成的侧支循环。
2.腔内介入治疗
该种方法就是通过动脉穿刺,将各种器械通过血管路径送到血管病变的位置,进行各种治疗。比如,动脉因为管壁增厚和血栓形成发生了闭塞,我们采用置管溶栓或者吸栓的方法,把血栓溶解或吸除。如果血管仍存在狭窄,就将一根球囊导管送到狭窄的位置,进行球囊扩张、压迫,消除狭窄。血管是有弹性的,球囊扩张后,血管壁很可能发生弹性回缩,因此可以植入一枚支架,通过支架的支撑力来防止血管壁发生弹性回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