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铅中毒”、“铅污染”的报道屡见不鲜,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铅,不必谈“铅”色变,却也不能忽视身边的铅污染。
儿童是铅中毒的主要对象
由于儿童对铅的吸收率是成人的五倍,而排铅的能力却只有成人的1/17,在日常生活中又没有形成概念,于是成了铅污染的最大受害者。国内最新研究成果表示,儿童体内血铅超过100ug/L,IQ指数就会下降10~20分。血铅中毒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损伤认知功能、神经行为和学习记忆等脑功能,严重者造成痴呆。
以下是儿童血铅超标的常见表现,可供家长参考:
1.面色灰白,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不增。
2.晕车、头晕、头疼,情绪不稳定。或烦躁不安,有攻击性行为;或没精神,易瞌睡。
3.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
4.阅读费力,解应用题、写作文困难,不善于表达和交友,交流困难等。
5.听力下降,视力下降,对指令反应较慢,味觉异常,嗅觉异常(如喜欢闻汽油味)。
6.体弱多病,免疫功能低,反反复复地感冒、发烧,易咳嗽和呼吸道感染。
7.食欲不振,腹痛,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偏食,异食,异嗜,有咬吃异物(手指、指甲、玩具)的习惯。口唇苍白,口腔异味,龋齿,齿龈有铅线,地图舌。
8.手脚麻木、无力,反应迟缓,甲床或掌纹苍白,膝关节疼痛,肢体运动不协调,易磕磕碰碰。
大部分的铅从消化道摄入
那么铅都是从哪儿来的呢?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铅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装饰材料、化妆品、金属餐具、印刷制品、铅蓄电池、电子垃圾……颜色越鲜艳的含铅就越多。
由于铅超标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出现体征和症状时其特异性也不明显,因此对于无明确暴露史的人,铅中毒的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实验室检测是诊断个体铅暴露唯一可靠的方法, 测头发、皮肤等查微量元素都是不准确的,只有抽血检查才最准确。
万一孩子血铅超标,却也不要盲目使用药物排铅,如果滥用药物或保健品反而有害无益。这是因为大多数排铅保健品在促进铅排出的同时,也促进消化道内的铅吸收。对于一些没有经过严格检测和相关试验的各种驱铅药物或保健品,一定不要滥用。
在目前环境污染严重、大环境卫生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不能完全避免儿童接触铅的情况下,防止儿童铅中毒应从阻止铅进入儿童体内入手,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远离各种铅的接触。
生活好习惯能远离铅伤害
以下是一些帮助远离铅伤害的生活小常识:
1.空气中的铅污染最多来自汽车尾气和燃煤。因此,专家建议家长要注意,孩子在上下学的路上要尽量躲避容易接触汽车尾气的地方,遇到风大的天气最好戴上口罩。
2.刚刚装修过的新房或刚油漆过家具的房间,一定要开窗通风一个月左右,等含有铅等有害物质的气体散尽之后,方可入住。
3.据统计,儿童体内的铅有80%~90%是从消化道摄入。所以,孩子一定要勤洗手,不要边翻书边进食,不吮指,不啃铅笔头。
4.儿童应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注意在进食前洗手。
5.应给小儿勤剪指甲,指甲缝是特别容易匿藏铅尘的部位。
6.经常清洗儿童的玩具和其他一些有可能被小儿放到口中的物品。
7.直接从事铅作业劳动的工人在下班前必须按规定洗澡、更衣后才能回家。工作场所可能存在铅污染的工人和终日在马路边工作的人员在下班前也应更衣、洗手。不要将工作服和家人、小孩的衣服一起洗涤。
8.以煤作为燃料的家庭应尽量多开窗通风。
9.每日早上用自来水时,应先将水龙头打开约1~5分钟,使前一晚囤积于自来水管道中,可能遭到铅污染的部分水放弃(早年自来水管材料中含铅较高),切不可将早上的前一段自来水用以烹食和为小孩调制奶方。
10.儿童少吃或不吃高铅饮食。比如松花蛋、爆米花和劣质的罐头食品尽量少吃。应定时进食,空腹时铅在肠道的吸收率成倍增加。
11.多吃含钙、铁、锌食物。豆制品、肉类、蛋类和动物肝脏中含钙、铁、锌丰富。(检验科 方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