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血糖怎么可能高呢?怎么会得妊娠期糖尿病呢?是不是甜东西吃太多了?”在产科门诊,经常听到准妈妈们这样的提问。妊娠期糖尿病你知多少?
妊娠期间,由于孕妇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率增高,加上体内拮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使原本没有糖尿病的妇女,在怀孕期间发生葡萄糖耐受性异常,这就是妊娠糖尿病。医生提醒,孕妇应定期定点进行产检,特别是在怀孕后的24周—28周应进行血糖筛查,只要糖耐量试验有一项异常,就可以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建议每个准妈妈都做血糖筛查,尤其以下几种高危因素的准妈妈,更要警惕:(1)年龄超过35岁。(2)肥胖,妊娠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3) 直系亲属中有人得糖尿病。(4)以往妊娠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流产史,或生育过巨大胎儿者。(5)这次妊娠期间发现胎儿偏大,羊水过多,反复霉菌性阴道炎者。
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危害包括:易发生流产、早产和死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较非糖尿病孕妇高2—4倍;羊水过多发生率增加10%—30%;巨大儿发生率增加,在分娩时出现难产、产伤和手术产的机会将增多等。由于宝宝在妈妈体内是通过胎盘获取营养,如果妈妈血糖没有控制好,宝宝的健康也会受严重影响。首先,宝宝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会促进蛋白、脂肪合成,长成巨大儿,从而增加难产几率;其次,为了应付多余的血糖,宝宝的胰腺在胎里就超负荷工作,埋下隐患,长大以后容易患糖尿病、肥胖等。此外,刚出生的宝宝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几率,是非糖尿病孕妇所生婴儿的6倍。
临床发现,较多准妈妈容易陷入以下三大误区:
误区一 管住嘴巴就行
在不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看来,控制糖的摄入就可以高枕无忧。其实预防、治疗妊娠糖尿病,除了管住糖的“进口”,还要管住糖的“出口”。研究表明,通过适度的运动,可促进葡萄糖利用,从而有利于血糖控制。例如,餐后散步就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另外,有条件还可以选择游泳,视个体情况而定,只要不是剧烈运动,一般的轻微活动均可耐受,坚持每天3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使血糖保持在稳定水平,也有利于控制体重。
误区二 水果不可以吃或可以敞开吃
很多糖尿病的准妈妈觉得水果都是甜的,以为血糖高了就不可以吃,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水果里的维生素、纤维素等可以让宝宝长得快又好,猛吃水果,甚至有一天吃一个大西瓜的。殊不知,走了两个极端。水果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果胶、维生素、无机盐和膳食纤维,此外还含有机酸、芳香物质和色素成分,所以,不吃水果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敞开吃。水果含有大量极易被吸收的果糖,过量吸收果糖正是引发妊娠期糖尿病的最大诱因,会使孕期血糖难以控制,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
因此,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们吃水果也要“保质保量”。水果的补充最好是在两餐之间,每日最多不能超过200克。在选择水果时,应尽量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如猕猴桃、木瓜、胡柚等,或以蔬菜代替,如番茄、黄瓜等,千万不要无限量吃西瓜等高糖分水果。
误区三 产后无须再控糖
绝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能恢复,但17%—63%的产妇将发展为II型糖尿病,并且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能包含一部分妊娠前存在的糖代谢异常者,因此产后进行血糖检查非常重要。产后6—12周复查口服75克糖耐量试验,如果正常,以后每2年复查一次。有高危因素者每年检查一次。每次随访同时要进行健康教育,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和体育锻炼,可以避免和推迟糖尿病的发生。妇产科 王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