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医院动态
缅怀“普外第一把刀”耿叔庆主任

作者:党政办 来源:党政办 发布时间:2016/7/4 0:00:00

在我院百年院志的第118页上,有一张外科老主任的合影。这张泛黄的照片上,记录了李鹤生、黄素梅、陈约瑟、杨世湘、夏崇光、时方甸、耿叔庆等当年温州外科界元老级人物的风采。

2016628日,照片中一位老者——温州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元老耿叔庆主任,因病医治无效离世,享年80岁。

从医执教38载,耿叔庆在我院普通外科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与贡献,奠定了我院普通外科数一数二的地位,培养了一批知名专家,弟子们如今都已成为我院的业务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1938年,耿叔庆出生在玉环,1959年,21岁的他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我院。之后,他全心投入普通外科的医学工作和研究中,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到了自己的病人身上,每当通过努力解除病人的痛苦,就是他感觉最为欣慰的时刻。经过多年的潜心工作和研究,擅长胆道手术治疗的他成为普外科中一把“最为精准的手术刀”,享誉温州。

耿叔庆开刀技术好,在他的“刀”下,很多病人解除了痛苦、恢复了健康。除此之外,耿叔庆积极钻研医术,开创了多项新手术和新技术。

普通外科是外科系统最大的专科,也被称作“最复杂的外科临床学科”。因为在这里求诊的病人病情不仅多种多样,还涉及到其它各种疾病。对于一名普通外科手术医生来说,既要治疗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碰到各类急危重症也能及时想出应对方法。

“耿主任的手术刀快、稳、准,下刀如雕刻一般精细,手术过程中出血少,病人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说起耿主任的手术技术,他的许多弟子都赞叹不已,“他不但手术过程中对各种突发状况反应很快,而且手术时经常有出人意料的创新手法,勇于尝试新的手术方式和接受新的挑战。”潘江华主任回忆起耿主任的一次手术,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患者肝门部长了肿瘤堵塞了胆导管,一般的手术是在病人的肝门口放置一根管子,引流到体外,这种手术方法非常简单,但是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会很差。因此,耿叔庆主任另辟蹊径,将管子贴回到肠道里,就是将管子和空肠道做“瘘外”,这种手术方法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不但手术目的达到,患者生活质量也好转,手术方式也很简便。

由于名声在外,很多疑难高危病人慕名而来,这些求医者往往是肝癌晚期或手术难度极大者,而且往往又都是没有门路的贫困者。一次,有位肝癌破裂的病人,死磨硬泡要耿主任给自己手术。只要你耿医师看过了,耿医师做的手术,哪怕死了,我也没有遗憾了。像这样病情的病人,手术风险大,难度大,当时很少有人敢做,耿主任接受了这个挑战,最终手术成功,患者恢复良好。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是一直以来耿叔庆的从医信念,他的医德仁心也赢得了同事们的真心钦佩。据当时普外科的护士陈燕回忆,耿叔庆主任工作很拼命,普外科病人病情复杂、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耿主任经常在家吃完晚饭,骑着他的自行车到医院,看望他当天的手术病人,确认病人病情稳定了,才放心回家。每当遇到垂危病人抢救或突发事件时,无论是白天、黑夜,无论是雨雪、酷暑,耿老总是随叫随到。在行医期间,耿老对待病人一视同仁,不因贫困贵贱对病人分三六九等。那个年代老百姓普遍经济条件都不好,他一直心里惦记着病人的困苦,都尽量为贫困的病人节省医药费,千方百计用最经济的方法治疗疾病。特别是很多玉环的患者不顾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冲着他的名气来找他治病,这些病人大部分语言不通,耿医师就全程充当翻译,无微不至地照顾到患者出院。

耿主任桃李芬芳,如今我院很多大主任都曾是他的学生,并受到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他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分不开。他经常教育他的学生们,工作要一丝不苟,马虎不得,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医疗规范治疗疾病,他还经常要求学生每天提早到病房查看患者病情,直至现在,他的一些弟子还坚持着这个习惯。在耿叔庆看来,外科手术的言传身教很重要,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做手术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手术技术,他会手把手教授,他也会放手让新手医师在他的指导下主刀手术,鼓励学生大胆下刀。如果他带的年轻医生犯了错误,他会自己主动承担责任,并在私底下谆谆教导学生改进工作方法,鼓励学生创新,表扬学生的进步

耿叔庆的“外科医生”作风与情怀,至今让他的诸多弟子深深感念。哀思声声,哽咽阵阵,我们对耿老的逝世深表痛惜,齐老一生敬业奉献,为无数患者解决了病痛甚至挽救了生命,他的精湛医术和优秀的医德,是我们医务人员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