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召开了“双下沉、两提升”暨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现场会。会上指出,我市积极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快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形成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取得初步成效。今日起,本报特推出“双下沉、两提升”温州样板系列报道,从人才帮扶、技术提升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敬请关注。
上周三,在泰顺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手术室里,来自市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朱勇在给一名患者做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约1个小时,手术就完成了。而三年前的子宫肌瘤患者都要跑到温州市区或者福州去做手术。
这得益于温州市开展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2012年底,市人民医院响应市卫计委提出的“双下沉、两提升”,与泰顺县人民医院达成合作协议,2013年初开始派驻医务人员到泰顺开展帮扶。去年,泰顺县人民医院还挂牌成为市人民医院泰顺分院。通过三年的帮扶,泰顺县人民医院总收入从2012年8706万增加至1.7亿元,实现翻番;门急诊人数增长26.41%,手术例数增长30.22%,实现六成泰顺人留在县域内就诊。
从百度地图上看,泰顺县距离鹿城区有151.4公里,驾车时间需要2小时30分钟。以前,泰顺人习惯了跑到温州市区来看病,不仅时间长、路程远,而且开销也大。泰顺县人民医院院长周岳斌道出其中原委:2012年,医院从老院搬到新院,由于前期人才储备力量不足,“缺人”成了制约医院发展的一大桎梏。新院设计床位500张,但因为缺医生,一开始只开放了200多张床位。“搬到新院后,我们有床位、有设备、有病人,就是缺医生。”
当时,泰顺县人民医院还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计划通过五年的时间,达到接近三乙的水平。医院一方面要发展,一方面缺人才,两难问题怎么破?市里开展的优质资源下沉工作送来了“及时雨”。2011年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文成院区挂牌,之后全市8家三级公立医院全面开展医疗资源下沉,分别以托管、协作等方式结对支援18家县级医院。市人民医院一批批专家就从市区来到泰顺县,在这里坐门诊、开展手术、实施带教……三年来,市人民医院共有332名专家来泰顺工作过,共计10002个工作日,平均每天都有10多名医生在泰顺坐诊。
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黄品川,三年来每周都在泰顺待4天,然后回到市区坐诊,他现任泰顺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三年前刚来到泰顺县,他发现这里只有1个内科病区和1个外科病区,医生不分专业,病理也基本无人管。通过合作帮扶,市人民医院专家团队帮助泰顺县人民医院陆续建立起消化内科、儿科及新生儿科、ICU、妇产科、泌尿外科等重点科室。开展了无痛胃肠镜、新生儿无陪病区、呼吸衰竭等危重患者的抢救、妇科常规和腹腔镜手术等。
今年82岁的泰顺筱村人吴老伯,3个月前被确诊为食管癌,由于吞咽困难无法进食,体重不断往下降。老人儿子吴先生听说黄品川医生正好在泰顺坐诊,就带着父亲到泰顺县人民医院就诊。两个月前,市人民医院专家团队为老人开展了食管支架置入术,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难题。黄先生告诉记者,老人行动不便,如果要去温州市区做手术,就会很麻烦。“现在大专家能到县里来,对百姓看病就医来说真方便。”
现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专家黄品川、妇产科专家朱勇、普外主治医生孙跃胜等在泰顺县有了很多患者“粉丝”。患者叶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本来要到温州医院做手术的,听说朱勇医生在泰顺,就留在县里做手术了。在每次手术时,市人民医院专家都会带着泰顺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一起做,给予技术指导,帮助泰顺县人民医院建立起人才队伍。
今年,我市还出台了《推进“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方案》,指出今年底前,省、市级三级公立医院医疗资源下沉要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县级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乡镇全覆盖。记者在泰顺县人民医院了解到,该院也与雅阳镇、泗溪镇中心卫生院结成“医联体”,定期下派专家进行住院指导、坐诊、讲座,进行“传帮带”,提高基层卫生院的“造血”能力。《温州日报》孙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