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医院动态
健康人“粑粑”能救人 高中生帮七旬大爷治好肠病

作者:管理员 来源: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2/23 0:00:00

 

继献血、捐器官、捐精子之后,没错,你的“粑粑”(粪便)也可以捐献。健康人士的新鲜粪便,可以成为治疗他人肠胃疾病的良方。昨天,温州市人民医院方面透露,该院率先在我市对10例患者开展粪菌移植术,成功治愈了困扰这些患者多年的疾病。

 

高中生的肠道菌群“定居”七旬老人体内

             

市民胡大爷今年78岁,是10例肠胃疾病被治愈的患者之一,捐献粪便的志愿者是该院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子女,正在念高中。“年轻人的肠道菌群,移植到了我的肠道,并定居下来。”胡大爷说,他患慢性腹泻多年,一天要拉两三回肚子,吃了药也一直未能根治。

去年底,胡大爷听说温州市人民医院在开展粪菌移植技术,主动要求当“小白鼠”,进行了两次粪菌移植。“第一次移植后发现效果明显,第二次移植后大便就正常了,吃得好,也睡得香。”胡大爷发现这项技术很好,又推荐同患此病的老伴接受粪菌移植术,治疗效果也很理想。

 

1700年前,中医就有“人粪治病”记载

据介绍,在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细菌数量达1000多种。肠道菌群对营养物质代谢、人体自身发育、免疫及疾病的产生等方面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会使人体的消化等功能受到影响。

该院消化科主任郑亮介绍,“粪菌移植”就是将健康人肠道功能菌群分离后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通过重建患者肠道菌群而治病的方法。早在1700年前,中医就有用人粪治疗疾病的记载。

该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郑恩典去年在美国进修,了解到美国一些大医院流行用粪菌移植技术治疗肠道疾病,国内南京等地医院已陆续开展粪菌移植术。

去年8月份起,该院开始开展粪菌移植技术,为患者省下了不少“药钱”。“从消化科门诊的情况,该技术适用的患者数量很多,特别是适用于一些久病难愈的功能性胃肠疾病等患者。”郑亮说,通过与美国以及国内一些医院交流发现,目前尚无粪菌移植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筛选严格程度超过献血

粪便来源一般是患者家属或志愿者捐献。”郑恩典介绍,对于粪便提供者,筛选严格程度超过献血,年龄要求在10岁至18岁之间。提供者首先要排除血液和粪便中可能含有的病原体,除了血和粪便化验指标,还必须同时排除15项条件,如近期所患疾病等。

粪便保质期在6小时内,要排到无菌的薄膜里。”郑恩典说,这些粪便经过处理,每次移植取用200克,并在消毒、无菌的器械里经过分离稀释。处理后的粪便可以通过肠镜输送到患者肠道。整个治疗过程约十几分钟。这些肠道菌群在两到三小时后,就可以在患者肠道繁殖。进行粪菌移植的患者无需住院,但要对粪便进行定期检测,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

    据了解,该院目前暂未对外招募粪便捐献者。

 

医生告诉你

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郑亮

粪菌移植是一项古老又新兴的技术

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人粪治疗食物中毒、腹泻、发热并濒临死亡的患者,提及“饮粪汁一升,即活”。

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用人粪治病的疗方多达二十多种。在温州民间有一种偏方,把粪便处理后埋在地下制成一种中药“金汁”,可治疗上火等。

在国外,粪菌移植最早报道可追溯到1958年,粪菌移植治疗严重伪膜性肠炎取得很好的效果。但直到1978年,伪膜性肠炎被认为与抗菌药物使用密切相关,粪菌移植才逐渐得到重视,近4年来,粪菌移植患者数快速增加,利用健康人粪便中的肠道菌群来治愈疾病,是目前消化领域的热门话题。

滥用抗生素会扰乱肠道菌群

粪菌移植适用患者的范围,包括慢性腹泻、便秘以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郑亮说,粪菌移植技术还适用于肠易激综合征,代谢病(肥胖与糖尿病)和肠道免疫缺陷与过敏等疾病。

如何让我们的肠道菌群处于健康状态?郑亮提醒,不要滥用抗生素,因为这会扰乱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饮食习惯、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养成定时排便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