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教师从二楼摔下昏迷 急需RH阴性O型熊猫血”,8月19号晚上,一条微信朋友圈的求助信息,引发了一场为“熊猫血”的全城救援行动。在救援的背后,除了争相捋袖献血的“熊猫侠”外,还有一群医护人员,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
8月19日上午,49岁的陈女士在家晒被子时,突感眩晕从二楼窗户摔下,几个小时后才被家人发现送到温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据急诊科医生介绍,当时陈女士情况非常严重,意识不清,全身上下多处皮肤擦伤, CT检查显示患者头颅开放性骨折、左侧额顳顶部硬膜外血肿、双侧血气胸、脾挫伤,左肾挫伤。医院立即召集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成立抢救小组,为患者实施紧急手术。因身体不适在家休养的神经外科主任童凌云得到消息后,从家中赶来,亲自为患者进行手术。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在术前准备中,发现患者为O型RH阴性熊猫血,血源十分稀少,给手术造成重大的困难及危险。而此时,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左侧瞳孔出现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如若手术不进行,脑疝无法解除,生命危在旦夕。童凌云主任当机立断,决定立即进行“开颅血肿清除+碎骨片去除+去骨板减压”手术。
16点50分手术结束,患者被送至ICU继续抢救治疗。可问题又来了,因为患者出血过多,造成血色素极低,仍处于严重的失血性休克状态,且凝血时间明显延长,已经为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状态。ICU李钰医师表示,如果当晚没有得到有效的输血治疗,患者极有可能失去生命。
此时,一方面患者家属通过微信朋友圈紧急向亲朋好友及社会人士寻求帮助,一方面医护人员积极开展治疗,医院副院长阮国模、医务科副科长陆千琦都赶到ICU指导工作,并保持与血站联系,了解血液情况。
经中心血站、家属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和配合下,17点55分,成份血陆续被送达医院重症监护室,大量血液补充到患者体内。据统计,整个抢救过程当中,患者共输血近8000ml。但患者因DIC,出血仍在继续,若并发胸腹腔大量出血,患者生命仍存在威胁。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介入小组、超声科医师前来会诊及协助抢救,对患者实施了左胸穿刺和置管引流术后,患者血压逐步恢复、出血停止。
次日上午不到7点,各相关学科主任就赶赴ICU病区举行全院病例讨论,讨论结束后为了确保病人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积极的治疗,在医院严密的组织护送下,患者被送到CT室进一步检查,各学科十几个医生也亲临检查CT室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经过入院24小时的抢救治疗后,虽然患者出血情况得到控制,但患者休克时间长,并发了急性左心衰、急性肺损伤、肺水肿、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及急性肝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抢救进入第三阶段,保护并恢复患者脏器功能,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8月23日下午,患者神志逐渐清醒,各脏器及系统功能也逐渐恢复。目前,患者已经成功脱离呼吸机,意识清楚,正在进一步恢复中。
(通讯员:郑卜毅 徐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