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吃喝拉撒睡、油盐酱醋茶”——10个字中,除了睡,其它9个字,都与消化道有关系。不过万一吃坏了肚子,半夜频繁起来跑厕所,那可就连“睡”也保证不了。
消化道这么长,这么多器官,难保不出毛病~!所以呢,常见的跑肚拉稀等消化道疾病,人人都跑不掉。但是,一扯上肿瘤、癌症,可就是大事了~
目前我国癌症发病率前六名里(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食道癌),跟消化道相关的肿瘤癌症就占了一大半,那面对这个可怕的“大魔王”,究竟该怎么对付呢?
01
消化道肿瘤里面“出名”的有哪些?
消化道肿瘤主要是指我们老百姓常说的食管癌,胃癌和肠癌。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这三大癌在我国占全部癌症发病率的43.3%,近半壁江山。消化道肿瘤不仅发病率高,其病死率亦高居不下,三大消化道肿瘤均排在我国癌症“杀手榜”前列。
02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这么高呢?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
1、遗传因素
有家族肿瘤史的成员比一般人群发病率更高。
2、饮食习惯
腌制、烟熏食品(胃癌、肝癌);烧烤、油炸类食物(胃癌、胰腺癌);进食过烫食物(食管癌);红肉及加工肉制品(结肠癌、胰腺癌);高糖饮食(胰腺癌);高脂饮食(结肠癌);缺乏膳食纤维(结直肠癌);霉变过期的食物(食管癌、肝癌);水源的污染(肝癌)
3、生活习惯
①饮酒和吸烟(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
如果,又烟又酒,那么罹患食管癌的概率将会是同龄人的8.86倍。酗酒明显损伤肝脏,可增加肝癌发生的危险而长期抽烟也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病率。
②久坐(结直肠癌)
长期静坐使得人体肠道蠕动减慢,有害物质在肠道内滞留并刺激肠黏膜。
4、感染因素
①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癌)
这种细菌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我国常见的饮食方式多为共餐制,可造成幽门螺杆菌的交叉感染。
②HBV、HCV感染(肝癌):
在世界范围内60%以上的肝癌与HBV或HCV感染有关。
5、精神因素
目前有研究认为,不良的精神状态容易引起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而环境中的致癌因子和促癌因素如果同时作用,则容易诱发恶性肿瘤。
03
你属于“高危人群”吗?
哪些人属于消化道癌的高危人群呢?
符合第1项和2-6项中任一项者应列为消化道癌的高发人群:
①年龄超过40岁
②来自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地区
③有消化道症状(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黑便、血便等)
④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⑤患有消化道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食管粘膜白斑、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上皮内瘤变等)
⑥具有消化道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长期食用高盐、腌制饮食等)
04
小心,留意早期信号
早期肿瘤往往是没有症状的,出现以下症状时就要提高警惕了。
①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吃东西没有胃口,饭量较以前减少;
②早期肿瘤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腹痛,但常出现腹胀等腹部不适;
③大便的改变:经常腹泻或者便秘,大便颜色改变,出现大便变黑,像柏油发黑发亮,有时便中带血;
④进食不畅,感觉有受阻的感觉,尤其是进食硬食后明显;
⑤短期内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
⑥乏力、疲惫、气短。
注意:
年龄超过45岁和有肿瘤家族史的人出现上述症状尤其应引起注意,需及时就医,早诊早治,以便得到好的治疗效果。一旦等到出现典型症状时,疾病往往已到晚期。
05
如何早点发现它?几种方法get起来!
自己属于消化道肿瘤的高危人群,也不用过于惊慌,现在就了解一下医院里几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血清学筛查】
我们可以首先进行非侵入性的无创检测-血清学筛查。
这种筛查方式费用低,无痛苦,易接受,适用于初期筛查。只需要抽几管血,在血中检测消化道肿瘤较为敏感的指标,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看门人”。
【常规内镜检查】
发现自己属于高危人群,并且血清学筛查结果为阳性,我们应该怎么办?
胃肠镜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检查手段,它不仅没有我们想象的可怕,还是我们诊断消化道疾病温柔的“守护神”。由于胃肠镜可以“直视”消化道,因此它也被奉为消化道肿瘤的“侦查眼”和“探雷器”。
然而,常规内镜检查是应用白光内镜、色素内镜结合,这种检查方法可以发现普通的炎症、溃疡、息肉及中晚期消化道肿瘤。但是由于早期癌的黏膜变化细微,与普通的黏膜糜烂、炎症很难区别,通过常规内镜检查检出早癌可能有些力不从心。很多胃肠道粘膜早癌单凭常规内镜很难明确病变性质。
这就需要结合特殊内镜精查,包括放大内镜、色素内镜、共聚焦内镜等,发现可疑病灶,使视野下消化道内的各种组织结构显示地更加清楚。
普通人群40-45岁可以考虑做第一次胃肠镜体检,根据结果来决定以后检查的频率;有消化道癌家族史以及肠胃疾病的患者也要提高警惕,及时跟踪检查。
消化道癌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早发现。如果能在早期发现消化道癌前病变或者早癌,就可以在有经验的内镜中心通过内镜操作完整去除病变组织。所以,面对消化道肿瘤这个“大魔王”,检查真的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来源 | 消化内科 郑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