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爸爸可以扩大孩子的认知
让婴儿发现在妈妈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那个人叫做“爸爸”,促进孩子探索在妈妈之外的更广阔的外部空间。形象地说,妈妈是一棵树,爸爸是另外一棵树,孩子最开始,在妈妈这棵树下面转圈,半径逐渐扩大,婴儿会发现,在妈妈之外不远处,还有另外一棵树,然后就到爸爸这棵树底下转圈,直到他发现更远处还有一些树,那些树就是幼儿园的小伙伴们,后来就是他们在社会上生活中打交道的同事和朋友。
二、爸爸代表着社会规则
妈妈是“以婴儿为中心”,爸爸却代表着社会规则,让婴儿学习和适应“以社会他人为中心”。无论孩子如何哭闹,妈妈总是“共情”、“接纳”、“无条件积极关注”、“及时响应”孩子,这有利于孩子形成“无所不能感”、“幸福感”、“对他人的基本信任”、“自信”、“自尊”等心理品质。而爸爸对孩子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代表着社会他人,当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他人的要求时,爸爸就给予鼓励和奖励,这样会促进孩子在母爱的基础上,在自我中心的同时,去学会扮演妈妈的角色,共情他人,学会对他人的尊重,适应社会,“在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最终形成“人人平等”行为价值观。
三、爸爸的存在促进婴儿的发展
爸爸的存在,有利于切开妈妈与孩子之间所形成的“封闭的二人关系”,使之走向“开放的三人关系”,促进“分离-个体化”的发展,促使婴儿进入俄狄浦斯期发展阶段。
四、爸爸对婴儿的性别认同非常重要
爸爸促进婴儿性身份的自我识别和性角色的认同,男孩认同父亲,能够站在父亲的“男人角度”去看待妈妈,这时,妈妈不再是幼年的母亲,而是变成了一个“女人”。女孩与爸爸之间形成和发展 “异性相吸”的互动关系,爸爸对女儿的欣赏和关爱,树立和提高了女儿“关于自身做女人的性魅力”的自信心。
五、爸爸区别于妈妈而存在
爸爸与妈妈之间的差异性,给婴儿的个体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婴儿有勇气表达他自己与爸爸和妈妈都不同的第三种声音,促进婴儿发展和形成自我同一性。当孩子看到爸爸和妈妈之间存在差异性,并且可以互补、合作、协商、和平共处时,孩子就会逐渐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存在差异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可以得到尊重和欣赏的。这会促使孩子达到“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
六、建议
1、爸爸要经常回家照看孩子,充分发挥爸爸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爸爸作为“第三者”,切开妈妈与孩子之间形成的“封闭的二人关系”,促进孩子向“俄狄浦斯期的三人关系”发展。
3、在孩子面前,妈妈要给爸爸“夫妻平等”的地位和空间。要让孩子有机会发展跟爸爸之间的“社会关系”,促进孩子社会化。妈妈不要在孩子面前总是批评和指责爸爸,而是要用欣赏的眼光肯定爸爸的作用与优点,不要把夫妻矛盾转嫁到孩子头上,妈妈拉着孩子,建立统一战线,去反抗父亲。
4、爸爸和妈妈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要有性别的差异性,还有个性上的差异性。发展孩子的性别意识,促进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夫妻相互尊重夫妻之间的差异性,协商与合作,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的、独立自主的、尊重差异性”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个体化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5、离异家庭,妈妈自己带孩子,身边没有爸爸。这时,建议妈妈最好能够给孩子找一个“爸爸”,这个爸爸是亲生父亲的“替身演员”。比如,孩子的舅舅,继父,邻居退休的老爷爷,小学男老师,……等。这样可以在心理上承担孩子心中“爸爸”的职能,以便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