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脱虚,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指的3分钟内,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低血压。通常认为,站立后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即为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在年龄≥65岁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20%~50% ;我国年龄≥80岁高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7.2%,合并高血压者比例更高。由于患者脑灌注不足,所以常见头晕、目眩症状;部分患者会发生晕厥、跌倒,造成意外伤害;此外,研究显示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心绞痛、心梗、卒中和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一、体位性低血压的分类
体位性低血压分为突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突发性多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失调所致,主要表现为突然变为直立性时血压偏低,还可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时会发生晕厥,继发见于脊髓疾病,急性传染性或严重感染、肺炎、内分泌紊乱。
二、防治
1.预防:患者在站立时动作要缓慢,站立前先做轻微的四肢活动;睡醒后几分钟再坐起,随后在床边坐1~ 3 min,逐渐过渡到站立位,这样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 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还应该尽可能减少长时间卧床;避免洗澡水过热或洗澡时间过长。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症状时,应尽快蹲、坐或躺下,有助于维持血压及脑灌注。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不能单纯追求血压的下降,维持血压稳定更为重要,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
2.非药物治疗:尽管有一些小规模临床研究,但是非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不确定。主要的方法包括物理方式和膳食措施。嘱患者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游泳、跳健美操、骑自行车、步行等,增强体质,但应注意不要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站立。睡眠时采用头部抬高的卧姿可能具有短期疗效。对于脊髓损伤或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所致的严重体位性低血压,站立之前使用腹带或弹力绷带对腹部或下肢短时加压30 ~ 60 mm Hg、身体反动作(增加上、下肢肌肉的紧张度)或下肢肌肉组织的功能性电刺激可能有一定治疗效果。
饱餐(尤其是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和大量饮酒容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应提倡少食多餐、戒酒,餐后适当休息。还应该避免血容量过低,站立前快速摄入480 ml 左右的水有助于改善体位性低血压症状;清晨摄入足量的水可有效缓解夜间因压力性利尿导致的容量不足。
3.药物治疗 临床研究中,治疗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主要有氟氢可的松和米多君。氟氢可的松能够提高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长期效应与增加小动脉对儿茶酚胺及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及具有中枢肾上腺能作用有关,可改善患者外周阻力并维持血压。使用剂量范围0.1 ~ 1.0 mg /d,但超过 0.2 mg /d不易耐受。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水钠潴留、卧位高血压、低血钾症、头痛等。米多君为短效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使动静脉收缩。于1996 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体位性低血压。口服剂量为 5 ~ 10mg /d,药效持续时间为4 h左右, 睡前4 h内避免给药,否则可引起卧位高血压。主要不良反应为紫癜、尿潴留及卧位高血压。上述药物因不良反应较大及效果的个体化差异,临床上难以推广。对于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严重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如帕金森病合并自主神经衰竭或Sky-Drager综合征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可谨慎使用。
那么,我们平时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无论是哪一种低血压病人,都可以适当多吃些咸一点的食品,因为盐能使血压上升.每天多喝水,多运动能增加血容量,还可吃些桂圆肉,大枣,红小豆等,不但能增加营养,还有利于纠正低血压.
1、晚上睡觉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症状.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平时养成运动的习惯,均衡的饮食,培养开朗的个性,保证足够的睡眠,规律正常的生活.
3、早上起床时,应缓慢地改变体位,防止血压突然下降,起立时不能突然,要转身缓缓而起,肢体屈伸动作不要过猛过快,例如提起,举起重物或排便后起立动作都要慢些.洗澡水温度不宜过热,过冷,因为热可使血管扩张而降低血压,冷会刺激血管而增高血压.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环,或以冷水,温水交替洗足.对有下肢血管曲张的老人尤宜穿用有弹性的袜子,紧身裤或绷带,以加强静脉回流.体格瘦小者应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
4、不要在闷热或缺氧的环境中站立过久,以减少发病.低血压患者轻者如无任何症状,无需药物治疗.重者伴有明显症状,必须给予积极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严重危害发生.
以上就是关于体位性低血压疾病的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患者在改变自己体位的时候,最好一定要慢,一定要轻轻地,平时不要太过激动,对于一些刺激性的事情,也不要一直放在心上。在修养自身的时候,对于疾病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