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大众健康
心身疾病与消化疾病

作者:保健科 来源:保健科 发布时间:2017/9/28 0:00:00

有很多患者不知道何谓心身疾病,更不知道自己的病是否可以与心身疾病”有关。

现代医学,把由于心理因素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叫做心身性疾病。哪些疾病属于心身性疾病呢?
  第一类,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  

大家说,这不是和饮食因素有关吗?吃肥肉太多了、吃盐太多了、运动太少了就容易得这类病。A型性格的特点就是争强好胜、总爱拔尖、把同行当成对手、时时害怕别人超过自己。这种性格的人常处于一种焦虑的、紧张的状态,所以得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的几率特别高。平常那些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心情愉快、对朋友和同行的进步由衷高兴的人,很少会得这类病。
  
第二类,消化道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的疾病  

这类疾病和心理因素关系特别密切。有的人一着急生气就拉肚子。口吃、神经性呕吐、厌食、习惯性便秘都属于心身性疾病。一个学生应聘到南方工作,压力特别大,她对新工作又不太熟悉,所以不多久就出现了顽固性的便秘和环形脱发,月经也紊乱了,吃药也不管用。半年后回到北京,心情放松了,所有症状也没有了。
 
 第三类,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情绪紧张焦虑,哮喘就发作,过敏就发生;心情愉快放松,这些病就会好转。
  
第四类,神经性皮炎、斑秃、牛皮癣、湿疹和白癫风等病
  很多皮肤病的加重和发展,和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保持心情愉快,不要焦虑,不要紧张,不要让脸上过早出现黄褐斑。
  
第五类,类风湿性关节炎、部分肿瘤和某些糖尿病
  这些疾病的发病、加重发展都和心理因素有关。
  
第六类,性功能障碍所有男性的阳痿,如果不是因为器质性病变的话,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心身性疾病。女性的月经紊乱也是心身性疾病。

除了上述这几大类外,紧张性头痛(比如有的学生一考试就头痛)、偏头痛、无器质性原因的躯体疼痛、儿童厌食、遗尿、夜惊,这些疾病都属于心身性疾病的范畴。可见心理对生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下面就重点说说消化疾病:

1、消化系统疾病合并抑郁焦虑

消化性溃疡是医学界公认的一种身心疾病,其发生、发展、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密切。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之一,约有72.5%的溃疡患者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倾向。从机制上分析,精神紧张以及悲伤愤怒等情绪引起胃十二指肠交感、副交感神经兴奋,胃酸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减弱、胃黏膜血管痉挛缺血、细胞代谢障碍,最终导致胃肠黏膜糜烂、坏死形成溃疡;另外,这些情绪引起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水平的升高,同样会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胃黏液分泌减少,溃疡形成。此外,消化科的某些药物如类固醇、镇静药、细胞毒素、环孢素等可能也会加重患者抑郁症状。在临床上,消化科患者的抑郁症状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焦虑、紧张、易怒、抑郁、心神不安、敏感多疑、精神不振、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关于这类患者的治疗,传统的三环类药物副作用较多,而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剂(SNRIs)、去甲肾上腺素及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等副作用较少,安全性高。 此外,病毒性肝炎会增加患者患抑郁障碍的可能性;接受干扰素治疗的病毒性肝炎患者有 1/3 出现抑郁症状;17%肝脏移植的患者有伴发抑郁症状。大部分抗抑郁药物都可能造成肝损害,因此严重肝脏损害者需要慎用抗抑郁药物及抗焦虑药物,要注意小剂量使用。

2、功能性胃肠病(FGIDs)

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患者存在消化道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能解释的证据。FGIDs患者常常伴有精神心理障碍,常反复就诊,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消耗较多医疗资源。例如餐后腹胀感与胃排空障碍相关,早饱感与胃容受功能受损相关,腹痛感可能与内脏高敏感相关。FGIDs还存在症状重叠现象和共病现象,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常合并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部分功能性排便障碍的患者可能合并盆底疾病。FGIDs伴发的精神心理障碍特别是焦虑和抑郁症状较多。患者精神心理异常导致中枢处理改变,从而导致胃肠运动分泌异常。

治愈 FGIDs 比较困难,其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改善心理健康、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可采取药物和非药物手段干预。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受到过多负荷和刺激、给予患者社会支持、必要时采取认知行为治疗并充分调动患者能动性、调整患者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3、消化科抗焦虑抑郁治疗

焦虑和抑郁均可出现全身各系统的躯体化表现,消化系统也不例外。焦虑与抑郁存在的一些重叠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改变、心血管和胃肠道不适、注意力障碍、易激惹、精力缺乏等,增加了识别抑郁和焦虑的难度。当就诊患者主诉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且与体征、检查不相称,反复在多家医院、科室就诊而疗效不佳时,就需要考虑患者存在抑郁和焦虑。

消化科抑郁焦虑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原则要求单药、足量、足疗程。常见的抗抑郁药物有 SSRIs、SNRIs、NaSSA、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NRI)等几大类,其中,SSRIs 副反应较轻,安全性较高。鉴于抗抑郁焦虑药物种类较多,使用较为复杂,最好在精神科医生协助下应用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成功的关键需要临床医生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协商治疗方案,并且依据药物的起效特点和副作用等选择正确的药物,迅速缓解患者最关注的如失眠、心烦、心悸等症状。

最后总结一下,精神心理因素与FGIDs,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作用,也可同时存在。在诊断FGIDs时,必须首先排除器质性病变。对于躯体疾病合并心理问题的患者,治疗上需要双管齐下。如何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是广大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保持良好的医患沟通;治疗前明确告知药物副作用,减轻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感;充分的患者健康教育等。总体而言,在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后,大部分患者疗效较好。而对于一些需要特殊处理的患者,则需要消化科和心理科医生的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