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大众健康
胃功能检测,你了解吗?

作者:保健科 来源:保健科 发布时间:2017/8/2 0:00:00

      前央视新闻主播方静因胃癌医治无效,年仅44岁。据了解,方静发现胃癌时,肿瘤已经处于进展期(即中晚期),如果能在胃癌早期及时发现。那结局可能完全不同。有统计资料显示,胃癌的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五位,在恶性肿瘤死亡病因中高居第三位,而我国发现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胃癌病例的40%。然而,早期胃癌患者在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达到90%,而进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只有20%。因此,胃癌的早期筛查尤为重要。

中国胃癌检查、诊断大多依靠胃镜和组织病理学,但是胃镜检查比较痛苦,患者接受度较低,体检项目不包含,而半数早期胃癌又无任何症状,使得及时发现成为难题。然而如今。血清胃功能检测出现或许可以改变这一困境。

我国住院病例中超过90%的胃癌病人是病情进展至中晚期才就医的,此时的5年生存率小于20%。经国家胃癌协作组对400例早期胃癌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后显示:早期胃癌手术后5年的生存率可达90%-95%,可见降低胃癌死亡率的关键是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早期胃癌筛查则是实现胃癌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

胃镜检测是胃部疾病检测的金标准,但是该检测具有侵入性、费用高,在常规体检中普及难度大;钡餐造影是较传统的胃癌普查检测方法,但是有放射性且不能明确疾病性质;肿瘤标志物通过采血即可检测,但是对胃癌检测特异性低(如CEA在胃癌胃液中阳性率50%,血清阳性率仅为4.5%);C13/C14呼气实验快捷方便,但是仅能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

根据 2012 年马斯特里赫特 IV 指南和 2014 年京都长沙会议共识,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胃蛋白酶原PGⅡ)、胃泌素17G-17)作为最佳无创检测技术,可以广泛用于胃肠病诊断以及大规模普及筛查胃癌高危人群。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病变,当发生萎缩性胃炎时,腺体和主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胃蛋白酶原分泌下降,而胃蛋白酶原含量保持稳定,因此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比值降低。胃溃疡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比值升高,但在癌变患者中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比值是降低的。由于在胃部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均伴随着胃蛋白酶原的变化,胃蛋白酶原不仅成为这三种病变的良好诊断析指标,而且是治疗和预防干预过程中最要的监测指标。因此,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以及比值变化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具有多方面的临床意义。

胃功能检测临床意义:

无论G-17高低,PGIPGⅠ/PGⅡPGR)的降低间接反映胃体的萎缩。

无论胃蛋白酶原的高低,PG-17的降低间接反映胃窦的萎缩。

如两者均降低,间接反映全胃萎缩。PGIPGRG-17结果越低胃黏膜的萎缩病变越重。胃黏膜萎缩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需要进行胃镜检查,尽早胃镜检查能够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目前日本、芬兰、挪威等国已将此项目立为胃癌筛查项目,日本在老年保健法的指导下开展了日本胃癌检测计划,利用胃蛋白酶原,在大面积的人群普查中使胃癌的早诊率提高到了90%。我国已启动试用于早期胃癌诊断。动态观察PGI的变化,如治疗后PGI不能恢复正常,提示胃萎缩有癌变可能。

早期胃癌筛查对象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4):

1. 年龄>40岁,男女不限

2.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 H.Pylori感染者

4. 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5.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6. 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符合第1条和2-6中任一条者建议作为筛查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