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大众健康
宝宝听力有问题 须早查早防治

作者:党政办 来源:党政办 发布时间:2015/5/4 0:00:00

今年元旦起,双侧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儿(7周岁以下),采用指定的人工耳蜗产品,耳蜗设备费用纳入浙江基本医保报销范围,手术治疗费方面医保也将全额报销。这对于需要植入人工耳蜗的听力障碍孩子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另外,我院院对于贫困家庭的听力障碍患儿开展人工耳蜗治疗也设有资助项目。

我市新生儿听力免费初筛

临床发现,宝宝听力障碍常规体检或父母观察,1岁以内很难发现,多数在孩子2岁后才发现,但已错过儿童语言快速发育时期,延误了康复最佳时机。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士约2780万名,其中新生儿至6岁听障儿童约13.7万名。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发病率约为0.1%0.3%,位居各项新生儿疾病筛查之首。

“近五年来,我市全面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筛查率达98%以上。”我院耳鼻喉科主任、温州市儿童听力诊断和治疗中心负责人刘杰介绍,从前年开始,只要父母双方一方为温州市户籍的新生儿,即可免费参加新生儿听力初筛,即在出生1~2天内,由分娩医院对其进行听力初筛。未通过初筛者,在出生后第42天左右到我院接受听力复查。复查仍未通过者,要在3个月左右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

“遇到新生儿听力初筛没通过的,家长也不要过于焦急。新生儿中耳积液.筛查时小儿体动较多或烦躁都有可能会使新生儿听力初筛不能通过。如宝宝听力复筛仍没通过,可在其3个月左右,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诊断性测试。如果最终确定为听损伤患儿,就应及时进行相应的医学干预。”刘杰指出,干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语言训练、佩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确诊为听力障碍的宝宝,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一般在出生后6月前接受干预和康复训练,宝宝的听觉语言能力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大多数宝宝长大后能够参与社会交流活动,基本上能达到正常同龄孩子的水平。

预防药物性耳聋可测基因

    刘杰指出,引起孩子耳聋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的耳聋包括耳毒性药物。药物性耳聋约占耳聋患者的20%。为何会发生“一针致聋”?刘杰医生分析,这是因为他们的体内携带线粒体基因,在遇到如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产生突变,从而导致“一针致聋”。避免药物性耳聋的发生,最好做个基因检测。此外,曾生育聋儿的夫妇想生第二胎,有耳聋家族遗传史的家庭成员均建议做基因检测,以预防下一代耳聋基因缺陷的孩子出生。